(《海內外》雜志社記者馬鞍山報道)核心提示: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,馬鞍山的城市定位就是,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“生態福地、智造名城”;重點實施兩大戰略---創新驅動和開放聯動戰略;實現“三個目標”---經濟發展高質量、城鄉建設高顏值、人民生活高品質;充分發揮“四個優勢”,堅定走好“四個之路”---充分發揮產業優勢、堅定不移走智造強市之路,充分發揮區位優勢、堅定不移走開放活市之路,充分發揮環境優勢、堅定不移走生態立市之路,充分發揮人文優勢、堅定不移走人才興市之路。剛剛召開的市委九屆七次全會號召,全市進一步統一思想、凝心聚力,干在實處、走在前列,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為把馬鞍山建設成為“生態福地、智造名城”而努力奮斗!
“望遠者必先登高,行遠者必以正道”。馬鞍山市以增強生態競爭力為核心,以產業升級、綠色發展為主線,讓這一發展新理念如春風化雨、深入人心。在剛剛結束的馬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,明確了馬鞍山的城市定位: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“生態福地”。在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融合發展共贏的道路上,這座鋼鐵之城正展現出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之城魅力新姿。
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。綠水青山是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。近年來,馬鞍山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全面落實省委、省政府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(安徽)經濟帶的部署要求,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在高水平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,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馬鞍山樣板。
向著“生態福地”的美好未來,馬鞍山再次踏上逐夢“綠富美”的全新征途。翻開《馬鞍山市2017年生態強市建設工作要點》,令人感覺“綠意撲面”?!熬G色發展”理念猶如一條紅線,串起7大類32項內容,勾勒出馬鞍山探索綠色發展的根本路徑:以改善環境質量,增強生態競爭力為核心,促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。
宏圖已舉,經略既張。馬鞍山成立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環境保護委員會,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位列其中,一個自上而下、整體聯動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工作機制迅速建立;每年安排3000萬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,帶動生態項目建設,解決創建資金難題;結合馬鞍山實際,編制的一套套規劃和標準,讓“市—縣—鄉鎮—村”四級生態建設有了目標;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環保執法檢查,市政協進行環保專題調研和專題協商,“生態文明”成為代表委員建言獻策里的高頻詞;市環保局會同市目標辦等單位的專項督查,督促著各載體單位加快生態創建的步伐。
目前,馬鞍山積極發展綠色智能制造,嚴把產業導向、項目準入、節能減排三個關口,促進實施清潔生產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著力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、綠色產業體系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。
緊扣生態修復核心。生態興則文明興,生態衰則文明衰。在剛剛閉幕的馬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,馬鞍山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,將優化長江沿線功能分區、產業布局,全力打造沿江1公里生態修復樣板區、沿江5公里產城一體示范區、沿江15公里城鄉融合先行區。同時加大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力度,加強對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,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治理,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建設,筑牢生態安全屏障。
2017年9月1日,馬鋼南山礦舉行凹山采場生態修復工程啟動儀式,標志著這個享有“功勛采場”美譽的百年采場,在完成礦石采掘的歷史使命之后,迎來一次揮別昨日的華麗轉身。
馬鞍山南山鐵礦位于馬鞍山市東南,是華東第一大露天礦坑。幾十年來南山礦在帶來巨大資源的同時,也見證了這么多年來馬鞍山的發展和變革。根據馬鞍山確定的生態礦區建設目標,未來南山礦將與向山鎮和城市東部的發展對接,在生活區布局、生態環境治理、社會文化發展方面,逐步改善南山生活區的面貌,提高職工的生活質量;承接區域發展,充分利用大量的土地資源、礦產資源,通過與城市基礎設施布局銜接,土地生態恢復與保護,實現城鄉統籌的生態礦區建設模式,使區域人群不僅獲得當前的勞動權益,還使后人實實在在享有良好的生活環境。
在這座因鋼設市的城市另一端,姑山礦區的職工們用5年的時間填平了90多米深的采坑,使生態復墾基地變成了如今的綠水青山。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,鐘山排土場共實現生態復墾面積400畝,先后種植白楊、香樟、毛竹等觀賞樹種近2萬株,建成桃、梨、葡萄、藥材等經濟園區近30畝,還有油菜、黃豆、芝麻、玉米等農作物20畝,生態養殖業成績喜人。
如今,馬鞍山的生態重建區、生態經濟林園區、生態防護保護區三大區域已頗具規模。全市的生態復墾基地充分挖掘潛力,按著“綠色種植、生態養殖”的總體思路,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生態基地建設發展之路,打造“綠色馬鞍山”的名片。
此外,近年來,馬鞍山市緊緊圍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定位,凸顯綠色農產品供應、休閑觀光體驗和生態涵養調節三大功能,重點打造環大青山現代園藝農旅、206省道精細蔬果、226省道林產一體與特色畜禽等7條都市農業觀光走廊,積極推動農旅融合發展,逐漸探索出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“生態福地”漸行漸近。思路決定出路,定位決定方向。剛剛閉幕的馬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指出,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,馬鞍山的城市定位就是“生態福地、智造名城”。這個定位符合馬鞍山實際,也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為嚴守生態底色,馬鞍山把狠抓環境治理作為首要任務。2017年4月27日,中央環保督查組進駐安徽之后,省環保督察組進駐馬鞍山,馬鞍山各相關部門手持利劍斬沉疴,大批環境問題得到治理。整治期間,全市環保系統共計下達各類執法文書1262份,立案查處246件,實施行政處罰131件,處罰金額517.3萬元,實施限制生產、停業整頓664家,查封扣押108起,移送行政拘留11起,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移送2起。
為著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“生態福地”,馬鞍山健全生態文明體制,全面推行河長制、湖長制和林長制,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,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,嚴肅查處各類突出環境問題,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,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
2017年,馬鞍山全面啟動市、各縣和博望區生態紅線劃定工作,設定資源消耗上限、環境質量底線、生態保護紅線,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。與此同時,政績考核的“指揮棒”也越來越指向綠色低碳,一場場培訓、一次次目標考核如雨點般落下。2017年,馬鞍山市首次委托第三方機構,對各載體單位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開展評估,評估結果成為各單位年度考核依據之一,對有重大問題的單位堅決實施“一票否決”。
目前,馬鞍山市沿江各縣、區均建立了三級河長體系,長江馬鞍山段共設縣、區級河長6名,鄉(鎮、街道)級河長11名,村(社區)河長40名。如今的馬鞍山市,每一條河流、每一片林區都有了自己的“管家”,體系之完備、覆蓋面之廣、工作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
對于一座城市來說,生態環境質量是宜居與否的前提條件。近年來圍繞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,馬鞍山做了許多的探索和努力,通過持續開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整治,有效整改了一批環境問題。當“生態福地”成為城市定位的內容之一,它也意味著馬鞍山在未來一個時期將會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,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,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、獲得感。
新時代開啟新征程,新期待引領新方向。當改革之樹畫上第四十個年輪的時候,馬鞍山又跨上了新征程。未來,馬鞍山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全力抓好沿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,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馬鞍山“生態福地”,努力為建設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皖江經濟帶貢獻“馬鞍山力量”。
> 資訊列表 > 正文
- 03-24 ? 運城市“萬企興萬村”行動啟動大會召開
- 03-22 ? 運城融入“黃河流域政務服務通辦圈”
- 03-21 ? 重慶運城商會考察夏縣文旅產業發展情況
- 03-21 ? 山西運城究竟有多美?空中俯瞰那些漂亮到“飛起”的運城美景!
- 03-21 ? 山西運城——我的運城 ? 出行品質升級 架起幸福橋梁
- 03-21 ? 山西運城新絳中學校園里的“愛心夜宵”
- 03-21 ? 花開河東春來早|春光無限好 夏縣百花開!
- 03-21 ? 山西運城——我的運城 ? 鋪就品質城市幸福路
- 03-16 ? 運城市長儲祥好到臨猗、鹽湖調研 全力以赴抗疫情抓生產穩供給保安全
- 03-15 ? 運城市以“五面紅旗”示范創建行動為抓手 全方位推動城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
- 03-15 ? 官道河“河湖連通” “水運城”指日可待
2018/12/12 10:58:00
馬鞍山:奮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“生態福地”